一种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-实用新型-初稿

2020-12-26

说明书摘要


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,包括杯体、四个导电体RGB芯片以及IC芯片,各导电体并排位于杯体中,四个导电体的引脚伸出弯折在杯体一侧;R芯片和B芯片设置在第一导电体上,G芯片设置在第二导电体上,IC芯片设置在第三导电体上;第一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一隔离槽,第一隔离槽位于R芯片与B芯片之间,第二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二隔离槽,第二隔离槽位于第二导电体上的结点与G芯片之间。本实用新型将四个导电体并排设置,其中将第一导电体设置L形缺口,使第二导电体位于L形缺口位置,这样极大缩小杯体内的导电体排布体积,设置的第一隔离槽和第二隔离槽可起到隔离作用,防止距离过小而短路,整个结构非常薄。


摘要附图




权利要求书


1、一种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,其特征在于,包括杯体、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、第四导电体、R芯片、B芯片、G芯片以及IC芯片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并排位于杯体中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的引脚伸出弯折在杯体一侧;

所述R芯片和B芯片设置在第一导电体上,所述G芯片设置在第二导电体上,所述IC芯片设置在第三导电体上,所述芯片分别与R芯片、B芯片以及G芯片连接,所述芯片分别与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上的结点连接;

所述第一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一隔离槽,所述第一隔离槽位于R芯片与B芯片之间,所述第二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二隔离槽,所述第二隔离槽位于第二导电体上的结点与G芯片之间。

2、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,其特征在于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的宽度相同;

所述第一导电板靠近第三导电板的一侧设置有L形缺口,所述第二点导电板位于L形缺口位置。

3、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,其特征在于,所述杯体的长、宽以及高分别为3.8mm、1.0mm以及1.3mm。

4、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,其特征在于,所述杯体的内底面宽度为0.7mm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分别位于杯体的内底面上。



说明书


一种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


技术领域

本实用新型涉及LED发光领域,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。


背景技术

现有技术中,侧发光的LED结构中带有IC大多数都是尺寸比较大,由于内部布局问题,导致整体的尺寸无法做到极小化,而现在对LED发光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,需要对现有的侧发光内部结构进行重新排布,以达到体积极小化的要求。

因此,现有技术存在缺陷,需要改进。


实用新型内容

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:提供一种体积小和结构简单的超薄侧发光四脚带IC的RGB结构。

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:一种超薄侧发光结构,包括杯体、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、第四导电体、R芯片、B芯片、G芯片以及IC芯片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并排位于杯体中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的引脚伸出弯折在杯体一侧;

所述R固晶和B固晶设置在第一导电体上,所述G固晶设置在第二导电体上,所述芯片设置在第三导电体上,所述IC芯片分别与R芯片、B芯片以及G芯片连接,所述芯片分别与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上的结点连接;

所述第一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一隔离槽,所述第一隔离槽位于R芯片与B芯片之间,所述第二导电体上设置有第二隔离槽,所述第二隔离槽位于第二导电体上的结点与G芯片之间。

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,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中,所述第一导电体、第二导电体、第三导电体以及第四导电体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的宽度相同;

所述第一导电板靠近第三导电板的一侧设置有L形缺口,所述第二点导电板位于L形缺口位置。

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,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中,所述杯体的长、宽以及高分别为3.8mm、1.0mm以及1.3mm。

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,所述的超薄侧发光结构中,所述杯体的内底面宽度为0.7mm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分别位于杯体的内底面上。

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,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四个导电体并排设置,其中将第一导电体设置L形缺口,使第二导电体位于L形缺口位置,这样极大缩小杯体内的导电体排布体积,设置的第一隔离槽和第二隔离槽可起到隔离作用,防止距离过小而短路,整个结构非常薄。

附图说明

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;


图1



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。

图2



具体实施方式

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,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。

如图1和图2,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薄侧发光结构,包括杯体1、第一导电体2、第二导电体3、第三导电体4、第四导电体5、R芯片6、B芯片7、G芯片8以及IC芯片9,所述第一导电体2、第二导电体3、第三导电体4以及第四导电体5并排位于杯体1中。所述第一导电体2、第二导电体3、第三导电体4以及第四导电体5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的宽度相同;所述第一导电板靠近第三导电板的一侧设置有L形缺口,所述第二点导电板位于L形缺口位置。这样的排布设置,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减导电体的宽度,缩小整个杯体1的宽度,做到超薄。


所述第一导电体2、第二导电体3、第三导电体4以及第四导电体5的引脚伸出弯折在杯体1一侧。所述R芯片6和B芯片7设置在第一导电体2上,所述G芯片8设置在第二导电体3上,所述IC芯片9设置在第三导电体4上,所述IC芯片9分别与R芯片6、B芯片7以及G芯片8连接,所述IC芯片9分别与第一导电体2、第二导电体3、第三导电体4以及第四导电体5上的结点连接。


由于结构超薄,体积较小,R芯片6与B芯片7之间容易互相影响,因此在第一导电体2上设置有第一隔离槽10,第一隔离槽10位于R芯片6与B芯片7之间。同理,第二导电体3的结构很小,在第二导电体3上设置有第二隔离槽11,第二隔离槽11位于第二导电体3上的结点与G芯片8之间。


优选的,所述杯体1的长、宽以及高分别为3.8mm、1.0mm以及1.3mm。所述杯体1的内底面宽度为0.7mm,所述第一导电板、第二导电板、第三导电板以及第四导电板分别位于杯体1的内底面上。


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,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四个导电体并排设置,其中将第一导电体设置L形缺口,使第二导电体位于L形缺口位置,这样极大缩小杯体内的导电体排布体积,设置的第一隔离槽和第二隔离槽可起到隔离作用,防止距离过小而短路,整个结构非常薄。


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,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,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、等同替换和改进等,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。




分享